每年中秋都流行吃螃蟹,因为这一段时间的螃蟹最肥美,而且是蟹肉最多的时候,中秋节不仅有歌舞为伴,还有飘香的桂花,明朗的月亮,醉人的美酒,这是一个普天同庆,欢乐的日子。中秋节作为一种原本是祭祀类的日子,对天象的崇拜,慢慢的发展成庆祝农作物的收,热闹的聚会。
中秋吃螃蟹是哪里的传统
中国传统美食比较多,中秋时候螃蟹比较肥美,而我们吃螃蟹的方式也比较多,蒸,煮,炒,炸都可以,每年秋天的时候蟹肥膏美,在中秋宴席上也流行吃螃蟹,将螃蟹蒸熟以后以酒醋为辅料,不仅鲜美,而且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基本上成为了中秋宴的一道固定菜肴。所以看的出来,中秋吃螃蟹是整个中国都有的传统习俗,并不是因为螃蟹是中秋节的传统食物,而是因为八月刚好是在螃蟹最肥美的时候,所以螃蟹最后成为了一道应景的美食。
中秋节的由来故事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时候,帝王们的祭祀活动,古时候,人们对于月亮和太阳都是有祭拜的习俗,中秋节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意义的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其实,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的秋字解释的就是庄稼成熟,代表着在这段时间各种农作物以及瓜果蔬菜陆续的成熟,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中秋的美食
谈到中秋节,除了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饮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桂花酒飘香四溢,味道醇美,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一道美食,尤其是八月的桂花,深深的藏有一种暗香,八月的螃蟹十分肥美,田螺肉也很丰富,除此以外还有团圆馍,糍粑,糍粑象征着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把中秋看做是仅次于春节的节日,有小年之称,所以各种各样的美食也不少。
中秋节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1、我国的历史那绝对是历经苍桑,所以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四大节日,有人会说,我们国家不是有那么多的节日吧?随随便便就有10多个,怎么奕成了4个了呢?但是事实上就只有四个是我们最古老的,也是最大的,那就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还有一个就是中秋节了。
2、那么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话说在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看天像,猜测明天将要发生什么事,有一个人就日日夜夜看天像,结果发现在进入秋之后,月亮就越变越圆,越变越大,可是在十五时,便是最大的。古代人·、向来都,用圆来代表团圆。于是就说十五那一天是最平安的一天,不会发生任何事情。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那时候有没有手机,QQ,电子邮件。可以天天联系,使得远在他乡的人挂念家人是否平安,家人也是日日想念远出的人。都希望能够团团圆圆,便把这份心意向上天的月亮诉说,于是便有了中秋节。
3、可是月饼是哪里来的呢?于是人们就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拿点好点的东西给月亮上的仙子吃呢?于是就有人做了很像月亮的月饼。
1、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实在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2、中秋节源自于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3、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4、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由来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
1、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
2、源于农业生产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种农作物、果蔬陆续成熟的时候,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间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月饼说
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衍生出中秋节庆。
中秋节起源与发展: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