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绍兴(四)--八字桥、老教堂。戒珠寺

更新时间:2024-04-27

春游绍兴(四)--八字桥、老教堂。戒珠寺

来到绍兴不能不看桥,绍兴的石桥,有的做工精细,用料简洁,轻柔得如同驭波欲飞的仙子;有的形单影只,仅一长石横卧水面,便就驮起了人生的重负;有的巧夺天工,结构奇特,在济世渡人的同时,不定期成了越地重要的人文景观。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八字桥,因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所以早就成了游人探胜访古的名桥。从来到绍兴,我就一直惦记着看这个桥,问及出租车司机,都说那不过是个小桥,似乎认为不值得特地去看。待我到了那里,才似乎真正找到了古风依依的绍兴。我们是坐公交车去的,下车以后,打听着前行,待转到一个小河边,就看到了一个不大的桥,近前看时,才发现“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这就是八字桥了。它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祐四年(1256)重建,距今7、8百年了 。这是个古石桥,结构造型很是奇妙,由于它处在三街三河的交错点上,横跨在一条由会稽山麓自南而北逶迤流来的河流上。由于这里还有两条东西向支流汇入,所以从桥心除向东西伸展,还有一侧伸展到南面,形成八字形状。桥面上除了人走的台阶,还有车道。主桥两侧,宽阔平坦的石级一直延伸到八字桥直街。石桥下,有两洞,容南北主河和西侧无名小河穿过,还可通行乌篷小船。我国著名桥梁专家陈从周先生曾说,八字桥是我国最早的“立交桥”。的确,八字桥陆连三街,水通三河,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甬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小河深入街衢,属于一河两街的形式。人家面水而居,舍舟登岸,人就进了家门。站在桥上,可见水边的住家门口停泊的乌篷船,天虽不热,却已经有人坐在门口纳凉了。那种闲适、安详,真让我们羡慕不已。从桥的西侧下来,是一个小空场,桥头建了一个八角亭,许多老人在这里谈古论今。还有一个买炸萝卜糕的小贩,他并不招揽客人,只是慢慢地,一块一块的炸他的糕,空气中飘散的油香,突然让我感到饥肠辘辘,买来刚出锅的萝卜丝糕,坐在街边的石栏上,吃得真是津津有味。这里处处透着自然、质朴和幽静。如果有时间,真想一整天坐在那儿,享受平淡、闲散的生活。从八字桥往西,看到了一个粉刷一新的古老的教堂,早就听说天主教是明万历年(1586年)传入绍兴的,清同治三年(1864),法国籍神甫刘安多购置土地,于同治十年设堂。奉若瑟为本堂神,故名“若瑟”,人称“若瑟老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天主教浙江代牧主赵保禄委托谢培德及法国籍传教士马福良,以所得部分庚子赔款,在绍兴府城扩建八字桥天主教堂及完善附属学校校舍。可容700余人做弥撒。我们去时,大门紧闭。我们于是在门口张望,有个年轻的神职人员过来,我们说到因远道而来,很想参观一下这个历史悠久的教堂,他们于是打开大门,让我们进去。从外边看时教堂刷成粉红色,待进入里边,才见内壁和廊柱都为乳白色,明洁高达宽广。内置若瑟祭台,左右两壁镶14帧耶稣基督画像。这里的布局并没有中国教的压抑和沉重,而是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而且允许照相,这在欧洲旅游的时候就了解了。无论多么古老的教堂都是可以拍照的。这里的神父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小伙子,如果不是别人介绍,我们绝对不会把他当成神职人员,和其他的年轻人无论从穿着和神态上都没有区别,他很平和的向我们介绍教堂,不知道他是如何信奉的天主教,也不知道他在这里如何耐受宗教的戒律和寂寞。如此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心,在耶稣的感召下,躲开了尘世的纷争,不知道应该怎样评价呢。我只是感到心里有点不太舒服。

在绍兴,总要追寻古人的遗迹,我们于是去了王羲之故居,现在叫戒珠寺。细雨中,来到蕺山街,这是一条小桥流水人家的历史街区,街口有一个石制牌坊,古风依依,上书“书圣故里”四字,不知何年所建。小巷幽长,踩在被雨淋湿的石板铺的路面上,路面湿湿漉漉,斑斑痕痕的显示着流逝的漫长岁月。绍兴的古朴街区都是分散在城市的各处,他们被高大的楼房,立交桥和四通八达的马路分隔,显得有些可怜,但总算保存了下来了,所以绍兴的古朴的美是要寻找的。不知它们以后的命运如何慢慢走到一座桥,名曰题扇桥,典故是大书法家王羲之途径此桥,遇一卖扇老妪,悯之,每扇各题五字,老妪之扇遂被众人以高价争购。再往前走,就是戒珠寺了。晋永嘉元年,王羲之随家族从山东南迁,来到了绍兴。戒珠寺是王羲之旧居,传说一次王羲之失落了一颗自己非常喜爱的明珠,当时怀疑是一位与他过往甚密的老僧所窃。老僧得知自己的友情被怀疑后,也不作任何解释,只是郁闷不乐,最后含愤而死。事后发现,明珠原为王羲之家中的白鹅所误吞。王追悔莫及,舍宅为寺以纪念老僧,并亲题“戒珠讲寺”匾额,表示戒绝玩珠之癖的决心。也有戒律洁白,犹如珠玉之意。这里依山临街,幽偏适中,以往寺内殿廊洁净,佛相庄严,为城中八大名寺之一。可惜我们去时已经破败不堪,大殿中只供有一幅王羲之画像,陈列书法名帖的柜子也十分陈旧,空旷的大殿显得十分凄凉。几个老人在冲水搞卫生。 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并称:二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不仅在《晋书》有传,还受到唐太宗的御赏,由于他的书法精妙,真、草、隶、篆都很有造诣,尤其擅长隶书。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呼。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心目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几百年来,戒珠寺屡毁屡建,现存山门、大殿和东厢等建筑,为1924年重建。山门楹联“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其中如无活佛,何用这样庄严。”原为张大千所撰写,“文革”遭劫,现是后人重书。寺外的墨池也成了一个脏水池了。与鲁迅故居相比,此处太显破旧,不知为何厚此薄彼到如此程度,让人心寒。戒珠寺后就是蕺山,原名王家山,为王羲之别业所在之地。绍兴除了几处特别景点,所有市内公园都是不收费的。我们于是到蕺山公园走走。蕺山为绍兴古城内三座主要小山之一,也是绍兴的主要历史名山。该山因多产蕺草而得名。蕺草,也称岑草,又名鱼腥草,有一股特殊的难闻气味。《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中记载:“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山上原有很多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山中古迹大多被毁,仅有摩崖题刻等少许得以保存。现在,山上已经修复了一些古迹,如文笔塔、蕺山书院、蕺山亭、冷然池与冷然亭等。

春雨过后,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漫步在山间小路上,着实畅快。远远就看见了文笔塔,又名王家塔,此塔下面是圆柱形,笔直向上,上面有四层八角飞檐,到真是有几分像一只毛笔。它是蕺山的标志性建筑,与府山飞翼楼、塔山应天塔成三塔鼎立之势。历史上的王家塔曾多次被毁,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绍兴时,还在塔基上修筑过碉堡,用来居高控制整个绍兴,抗战胜利后清除。王家塔可顺梯登高,绍兴的路、桥、水、高楼和飞驰的汽车,行驶的船只尽在眼前。以静观动,看到的是不断流动着的绍兴。

蕺山书院在王家塔南侧山坡上,修复的规模仅是历史上鼎盛时期的一部分。蕺山书院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原因是明代著名学者刘宗周曾在院中讲学,并是刘宗周为领头,以他的学生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为中坚的著名蕺山学派的发祥地。以刘宗周为首的蕺山学派,在历史上曾产生长久而广泛的影响。刘宗周倡导“诚意”和“慎独”,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蕺山书院曾被改为山阴县学堂,期间,徐锡麟在此教过书,范文澜、陈建功、许钦文等先后在此就读。

蕺山亭是绍兴原山(阴)会(稽)两县的状元亭,凡考中状元者均可将名字刻在亭柱子上。蕺山东侧石壁上,曾有唐、宋、明多处摩崖题刻,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唐代的《董昌生祠题记》。崖刻高1.5米,宽3.3米,被保护在半披石屋之中。

冷然池在蕺山东麓,原池之南有阁,为宋代诗人苏泂读书处。《永乐大典》中收有苏泂的诗800多首,书名《冷然斋集》,故有“冷然”之名。冷然亭在池侧,同为纪念性建筑。

小雨过后,草青树绿,各色春花开放的如此绚丽,无论是漫步在山间小路还是坐在亭子中小憩都感到畅快和轻松。难得的是,我们一路上居然没碰上几个人,只有一对情侣在亭子上对坐,安静悠闲。在北京是很难找到如此清静的地方的。从蕺山下来,走到城市广场,广场上古代亭台塔阁与现代建筑融合,绍兴大剧院仿澳洲的雪梨剧院外形,在绿化的很好的环境中,显得很有气势。人很多,老人孩子情侣,各享其乐。好一幅现代清明上河图。

(八字桥)

(八字桥下)

(王羲之故居戒珠寺)

(蕺山园文笔塔)

春游绍兴(四)--八字桥、老教堂。戒珠寺1

(城市广场大剧院)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14013208号-4 432k.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