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瑶族自治县政府网

中  文  名:富川瑶族自治县政府网

官        网:http://www.gxfc.gov.cn

地        址:富阳镇新建路28号

车牌:桂J

区号:0774-7886491

政府网简介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11°5′—111°29′,北纬24°37′—25°9′之间。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东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部钟山县,西与恭城县接壤,北与湖南省江永县相连。位于县治驻富阳镇,县城西距桂林市190公里,南距梧州市220公里,到广东省广州市380公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距离为586公里,与全县辖12个乡镇,145个村(街、居)委会,总面积1572.36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富川瑶族自治县种植的水果、粮食,养殖的畜禽、淡水鱼远销欧、美、亚。其中最著名的是富川水牛、蜜枣、脐橙、银鱼、桂花鱼被列为广西基地县,脐橙获中国同类产品金奖。富川瑶族自治县拥有“富川八景”、“古明城”、“灵溪庙”等旅游景点,被誉为“小桂林”。

  三国时期属吴,黄武五年(226年),冯乘、富川同属荆州临贺郡。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冯乘、富川属临贺郡。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冯乘、富川属临庆郡。宋泰始六年(470年),改临庆郡为临庆国(封国),冯乘、富川属之。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临庆国复为临贺郡,冯乘、富川同属之。梁普通元年(520年),今县地置临贺、乐梁郡,冯乘属临贺郡,富川属乐梁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富川县属富州(州治在富川县,即今钟山)。开皇十九年(599年),临贺、绥越(南朝陈置,在今钟山县南)、荡山(南朝梁立,在今贺县西)等县划入富川,更名贺川县,属永平郡。冯乘属零陵郡。唐代,冯乘、富川县均属贺州,后属桂管。其中天宝二年(743年),富川县曾更名富水县,乾元元年(758年)复名富川县。五代十国时期(907—948年)冯乘、富川属楚地,948年后属南汉。宋开宝四年(971年),废冯乘县,东部划入今湖南江华县,西部划入富川(今自治县县域),富川县属广南东路贺州。冯乘县从置到废计有1082年的建置历史。宋大观二年(1108年)五月,富川改属广南西路贺州。元代,富川县仍属贺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富川县属贺州。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富川县改属浔州府,后属平乐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富川县治所从钟山镇迁至灵亭乡,即今富阳镇内的明富川县城。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桂王永历九年,即1655年),富川县属平乐府。民国元年(1912年),富川县属平乐府。民国2年(1913年)7月属漓江道,治桂林;民国3年(1914年)6月属桂林道,治桂林。民国6年(1917年)7月,划富川县南部置钟山县,富川县属桂林道,治桂林。民国19年(1930年)属平乐民团区,治八步。民国21年(1932年)4月,属桂林民团区,治桂林。民国22年(1933年)10月属平乐民团区,治八步。民国23年(1934年)3月属平乐行政监察区。民国29年(1940年)4月属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治八步。民国31年(1942年)3月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治八步,一直至民国3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元月1日,富川人民政府成立,驻富阳镇,属广西省平乐专区。1952年7月,广西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核转,并经政务院1953年4月23日批准,撤销富川、钟山2个县,合并置富钟县,治钟山,属平乐专区。1958年7月,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专区。1961年7月1日,富川与钟山分治。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第115次全体会议决定,恢复设置富川县,县人民政府驻富阳镇,属梧州专区。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请求报告,同意设立富川瑶族自治县,撤销富川县。行政区划编辑1996年,富川瑶族自治县面积1572平方千米,人口约27.8万人。辖

  风景9个镇、4个乡:富阳镇、城北镇、朝东镇、麦岭镇、葛坡镇、福利镇、古城镇、莲山镇、白沙镇、油沐乡、石家乡、新华乡、柳家乡。县政府驻富阳镇。2003年,富川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4个乡:富阳镇、白沙镇、莲山镇、古城镇、福利镇、麦岭镇、葛坡镇、城北镇、朝东镇、新华乡、石家乡、油沐乡、柳家乡。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撤销油沐乡,整建制并入朝东镇,朝东镇政府驻地不变。现全县辖9个镇、3个乡:富阳镇、白沙镇、莲山镇、古城镇、福利镇、麦岭镇、葛坡镇、城北镇、朝东镇、新华乡、石家乡、柳家乡。

  长寿之乡编辑“中国长寿之乡”专家评审组一行7人,3月23-26日对富川县县进行实地考察与现场评审后,全票通过各项评审认证,中国老年学会授予富川“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此外,通过实地核查、座谈、论证会等方式,专家组认为富川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务实的民生服务型政府和优良的生活方式,以及长期以来一脉相承的传统、人文关怀,具备创建“中国长寿之乡”的各项条件,专家组一致表示,同意富川通过“中国长寿之乡”专家认证。最后,富川申报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已获得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理事会议通过。

  地理环境编辑地质地貌

  县境内地层发育不甚齐全,出露最老地层是早古生界寒武系;其次是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还有中生界侏罗系及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等。县内地质构造,经历过加里东期、海西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等的构造运动。其主要构造形式有褶皱和断裂。富川县域,四面环山,中间低落,略呈椭圆形盆地,地势北高南低。西部及东南部分布着横亘连绵的山脉,谷深坡陡,地势高峻;东部为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岩溶峰林地貌,群峰拔挺;东北面为丘陵地貌,顶圆坡缓,波状起伏;中部为宽坦的溶蚀平原地区,地势低陲,孤峰独山拔地而起,富江河水北南纵流。地处都庞岭和萌渚岭余脉峡谷之间,形成南北风向要口,素有大风走廊之称。

  气候特征

  富川瑶族自治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年均气温为19℃,年极端最高温度38.5℃,极端最低温度-3℃,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6072℃,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700毫米,年相对湿度75%。

  人口民族编辑

  因地制宜的民居富川瑶族自治县域,古属楚越交界之地。据解放后的古文化遗址考查证明,县域内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公元前1万—6千年)就有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活动、生息、繁衍。其后裔,战国时期称“百越人”。秦汉时期称南越人。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同置冯乘、富川县。此后,中原汉族人民不断随官兵南来,陆续迁入境内择居仁里。境内的瑶族同胞,是其先民几经辗转迁徙,于宋末、元、明、清期间,先后分别从湖南、广西、广东等地迁来定居的。据旧志记载,富川境内早就有汉、瑶、壮等民族。解放前,富川瑶族人民,在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情况下,政治上毫无权利,除了受统治阶级的超经济剥削之外,还受到严重的民族压迫。解放后,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原广西省民委和平乐专区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分别于1957年8月和1963年8月,在富川境内曾作过两次较全面的民族识别调查。据1982年6月30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富川县境内居住有汉、瑶、壮、回、侗、彝、土家等8个民族,瑶族人口为15万左右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1.72%,其中过山瑶人口1.2万,富川已成为以瑶、汉族为多数的民族杂居区域。第五次人口普查,富川瑶族自治县总人口273507人。其中:富阳镇67387人,白沙镇12280人,莲山镇23841人,古城镇20045人,福利镇19923人,麦岭镇21321人,葛坡镇17387人,城北镇18406人,朝东镇21636人,新华乡15790人,石家乡12628人,油沐乡6941人,柳家乡15922人。

  自然资源编辑土地资源

  全县总面积为1572平方公里,折合235.8万亩,按地貌形态划分为山地、台地、丘陵、石山、平原谷地、水域等6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69万亩,占总面积的29.26%;台地面积10.05万亩,占总面积的4.26%;丘陵地面积11.7万亩,占总面积的4.96%;石山地面积40.06万亩,占总面积的16.99%;平原谷地面积92.38万亩,占总面积的39.18%;水域面积12.62万亩,占总面积的5.35%。按1989年总人口平均,每人拥有土地面积9.4亩,据1984年土地概查分析统计,全县已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63.87万亩,利用率为69.49%。尚有未利用的宜垦耕地、园地24.98万亩;宜林山地、坡地10.27万亩;草地10.75万亩。

  水资源

  县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较充沛。境内四面环山,

  龟石水库历来森林植被较好,蓄水能力较强;中、东部属岩溶地带,地下水蕴藏量也较丰富。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6.74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量15.495亿立方米,地下水蓄量为1.25亿立方米,按1989年总人口计算,人均拥有地表水量6200立方米左右。县内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据1965—1989年统计,年平均降雨量为1667.4毫米,县内流域面达1572平方公里,形成大小、长短不一的23条干流和主要支流,注入县内山塘水库约5.2亿立方米,按1989年水田面积计,平均每亩水田拥有地表水2740立方米。另外注入龟石水库约5.95亿立方米。正常年景可利用的地表水为5.48亿立方米,干旱年可利用的地表水为4.05亿立方米。全县23条主要河溪中,有12条源出高山,落差分别为780—1370米,河床比降大,坡陡流急,形成水力资源丰富,径流水能蕴藏量可达5.1万千瓦,可开发利用3.5万千瓦,已建电站20处,装机容量达10105千瓦,占可开发的28.87%。据地质部门初步探明,县内拥有地下河23条,年总水量为0。6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合计为2156升每秒。

  矿产资源

  县境地处南成矿带的中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据旧志记载,自明万历时就有商人在白沙一带开采砂锡矿。已发现的矿种有31个,矿产地72处。其中具中小型矿床规模的有11处;砂锡矿区16处,矿点45处。

  经济发展编辑概述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89153万元增

  夜景加到2000年的11468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80年翻2.8番。全县GDP由1983年的0.81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5.13亿元,年均增长20.33%(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13.18亿元,年均增长9.9%(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40.11亿元,年均增长14.93%(8年增长数),比1983年增长49倍;财政收入由1983年的716万元,增长到1993年的6245万元,年均增长24.18%(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6138万元,年均增长-0.17%(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3.37亿元,年均增长23.73%(8年增长数),比1983年增长47倍;全社会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3年的924万元,增长到1993年的9140万元,年均增长25.75%(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29762万元,年均增长12.53%(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72.19万元,年均增长48.97%(8年增长数),比1983年增长78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的188元,增长到1993年的284元,年均增长4.21%(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1584万元,年均增长18.75%(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4483元,年均增长13.89%(8年增长数);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2006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工业主导地位日益显著。

  农业

  富川瑶族自治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生产稻谷、玉米、

  富川脐橙小麦、大豆、红薯等粮食作物,辅以油料、棉花、麻类等。据民国22年(1933年)统计,全县耕地面积为290788亩(含今钟山县鲤鱼洲),粮食总产为3710.6万公斤(民国期间最高年产量)。解放后,1958年,县域耕地292584亩,粮食总产量为3820.2万公斤。随后,由于进行大模范的农田水利建设,耕地面积逐步减少,至1962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59487亩,粮食总产为3425.8万公斤。但由于水利设施增加,对旱涝的抵御能力增强,并采取调整作物布局、改进耕作制度、推广良种、施用化肥、农药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0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56171亩,比1962年减少1.28%,粮食总产增至5020.1万公斤,比1962年增长31.76%。1980年后,调整农村经济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65570亩,粮食总产量上升到9289.3万公斤,比1970年增长85%。1989年,粮食总产量为8994.2万公斤,其中稻谷8412.6万公斤,玉米358.5万公斤,小麦19.9万公斤,大豆(含青豆、黄豆、黑豆)127万公斤,红薯折谷47.8万公斤,其他杂粮28.4万公斤;油料作物总产237.03万公斤,其中花生210.13万公斤,油菜籽25.76万公斤,芝麻1.14万公斤;麻类总产量为7.22万公斤。2012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43元,比2011年增长12%。成功流转土地40万亩,建成了以片区模式推进的“二园三廊一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平台,着力打造了脐橙、蔬菜、烤烟、生猪、高产油茶林等五大特色优势农业。全县共种植优质水果40万亩,其中种植脐橙25万亩;年复种无公害蔬菜20万亩以上;年种植春烤烟3万亩以上;引进了广东温氏、广东杨氏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446家农业企业集群发展的规模,规划建设了富川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实现了200吨/时水果加工能力。富川县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县”、“中国脐橙之乡”、广西最大脐橙生产基地和春烤烟生产基地、广西唯一的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富川脐橙”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多次在国内外农业博览会荣获金奖,并被指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专用果。

  工业

  清末、明初,县内只有铁、木、缝纫、竹器、织布、印刷等

  华润富川行业的个体手工业。民国35年,古城街由商人集资兴办第一家工业企业一一古城火力发电站,用旧汽车头作动力发电,供给几家小商店和几户地主照明;随后,广东籍商人在古城街集资兴办益民加工厂,利用富江河水作为动力,为当地居民舂米;还有一家手工业作坊,用人力操作一台铁木摇头车床,制造鸟枪和修理农具,皆为私营企业。解放初期,由于与钟山合县,工业企业都在钟山片。1952年至1956年,富川片仅有一些手工业,加工制造犁头、鼎锅、扒锅和锄头、镰刀等简单小农具和生活用具。1956年工业总产值仅为144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1961年富川与钟山县分县后,县属国营工业和二轻工业逐步得到发展,1970年工业总产值619万元。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到1711万元,比1956年增长10.9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少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所提高。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3357万元,比1956年增长22.3倍,比1978年增长96%。1985年后,在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改扩建,到1988年投入资金达3102万元,仅烟厂技改扩建就投入1833万元,使烟厂的生产能力由1985年的2.8万大箱增加到15万大箱。1989年卷烟工业产值8715万元,创税5421万元,成为富川工业的重要支柱。以卷烟为龙头的配套企业应运而生,先后办起商标印刷厂、纸箱包装厂、卷烟材料厂,年新增产值近千万元。1987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144万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至13942万元,比1985年增长3.15倍。其中:中央企业(烟厂)产值8715万元,占62.51%;自治区属立新农场118万元,占0.84%;县国有工矿企业总产值2897万元,占20.78%;集体企业产值1124万元,占8.06%;合营与个体工业产值1088万元,占7.8%。全县国营工矿企业28个,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6个;集体企业190个,其中县属企业12个,乡办企业45个,村办企业133个;村以下办工业1194个,其中合作工业240个,个体工业954个。全县工业企业按行业分,有18种,其中主要行业有8种,按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次序排列是:烟草加工71.98%,食品5.22%,化工3.34%,机械1.88%,饮料1.76%,建材、采矿1.74%,纺织1.29%,印刷1.26%,其中它占11.55%。2008年,成功引进了央企巨头华润集团到富川投资办厂,其中总投资75亿元、2×10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华润(贺州)火电厂将于6月建成发电,总投资9亿元、年产200万吨水泥的华润(富川)水泥厂已于2010年5月建成投产,总投资5亿元、年产20万吨啤酒的华润雪花啤酒厂将于10月建成投产。同时,以华润(贺州)火电厂、华润(富川)水泥厂、华润雪花啤酒厂三大企业为核心创建了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成为贺州市的一号工业园区和自治区林念修副主席担任组长的全区重点工业园区。利用富川丰富的风力资源,引进中国大唐、中国华能、广西水利集团、中国风电等四大集团投资60亿元的长春、龙头、金子岭、朝东等4个风力发电场。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7家。2012年,以华润产业为龙头的富川循环工业开局良好。华润火电厂1号机组试发电运行,华润富川水泥厂满负荷生产;华润雪花啤酒厂已完成主机地下部分基础施工。预计投资150亿元的华润火电厂建成生产后将形成60亿元的年产值,投资13亿的华润水泥厂建成生产后将形成12元亿的年产值,华润啤酒厂建成后将形成30亿元的年产值,相关企业将形成10亿元的年产值,“十二五”期内,华润富川循环经济产业园将会形成年产值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清洁能源开发进展顺利,龙头、长春、金子岭、朝东等4个风电场进展顺利。

  林业

  民国期间,县政府建设科配备专人管理农林行政、

  风景从事林业育苗工作,供应造林种苗。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制订一系列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于1964年成立县林业局。1967年改为林业站。1970年冬,林业站的营林事业与森工企业分家,营林与农、牧合并为农林牧服务站,森工企业改称木材采购站;1974年春,林业与农牧业分开,成立林业局至今。1989年,林业局设有林业技术推广站、林政资源管理站、林化站、护林防火办公室、林检科、林业公安股、富阳林业公安派出所、朝东林业公安派出所等。从1982年起,还在全县14个乡镇巾的12个乡镇建立林业工作站。1989年,全县林业系统有干部职工268人,其中技术干部41人。1960年全县进行第一次森林资源普查,至1988年共进行4次森林资源调查。1960年至1982年,有林面积年均增长率仅为1.66%;而森林蓄积量却逐年降低,平均递减率为0.61%。1982年后,有林面积也逐年下降。原因主要是:一、长期以来山界林权不够明确,造成国家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山林纠纷不断发生,二、森林火灾严重。据统计,1964至1989年全县发生森林火灾156次,受害面积12.35万亩,毁林4.92万亩。三、林业投资少。1972年至1979年,林业投资仅49万元,平均每年为7万多元;1980至1985年,林业投资为50多万元,平均每年10多万元,1986至1989年,林业投资为100多万元,平均每年25万多元。198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稳定山界林权,划定社员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1989年,林业产值为479.9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8%。2012年内投入资金8800万元,实施"绿满八桂"、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等工程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西岭山保护区管理,发展林下经济,加大油料作物开发,突出发展油茶、药材等名优特色经济林品种。

  畜牧业

  富川的畜牧业以饲养牛、猪为主,鸡、鸭、羊、兔、鹅次之。1952年全县畜牧业产值为16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业发展较快,1989年畜牧业总产值增至1521.49万元,比1952年增长8.33倍,占农业总产值的18.02%;猪存栏数115272头,出栏数为56290头;牛存栏数、出栏数分别为42170头、10472头。民国期间,畜牧业由县政府建设科管理,下设家畜防治所。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先后成立县建设科、农林水利科、农牧局等机构,负责管理全县的畜牧业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畜牧业的发展,1979年11月成立县畜牧局。1984年改为畜牧水产局。1989年畜牧水产局下设畜牧兽医站、种畜场、渔种场、水产管理站、水产技术推广站以及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兽医联合诊所等,有干部职工96人,其中技术人员42人。专业民间兽医24人,亦医亦农的村兽医员173人。2012年出台对黄龙病的防控,扶持温氏肉猪养殖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种猪场建设,加强疫病防治和猪场排放物的环境整治和环保规范,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养猪专业村和养殖户。生猪年出栏80万头,其中瘦肉型猪出栏45万头。

  交通运输编辑春秋战国时,富川属楚地。由于楚越民间交往而形成岭口“古道”。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扩建岭口“古道”成“新道”,经麦岭、青山口、黄龙至古城接贺江航道,为中原进岭南的一条捷径,也是富川北通湖南道县,南通贺江、封开、广州的主要通道。民国期间,富川有水道由古城镇顺流至钟山,经贺县、信都、到达广东,民船载量可达1万多斤。陆路有省道望富路,从县城经古城、白沙,入钟山望高通贺县八步,境内长约35公里;白河路从白沙至河路口湘界,境内长6公里。此外,还有富阳至朝东,富阳至麦岭两条简易马路。运输工具除县城有一辆木炭汽车和分布各圩镇的少量马车外,多数物资靠人挑肩扛。

  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重视发展交通事业,大力进行公路建设,一批“民办公助”和“集资兴建”、“民工建勤”的公路路基相继建成。1955年成立富钟县交通科;1961年7月富钟分县后,成立县工业交通科;1962年正式成立县交通局和富川公路段,当年县内通车里程为108公里,5个公社所在地通行客、货车。1972年,由公路段组织修建麦岭至湖南江永交界处的公路6公里。1980年至1982年,将富阳至望高的沙面公路铺设成柏油路,这是县内第一条柏油路。1982年,全县通车里程增至255公里。1985年,国家投资232万元,修建朝东—小水、城北—葛坡、县城环城等公路14.4公里,改建公路30.5公里,修建机耕道24条,建桥梁39座,提前一年完成工程,得到自治区的表彰和奖励。1989年统计,全县先后建成27条公路,全长325.6公里,其中国道13.7公里,省道61.8公里,县道146.2公里,乡道49.5公里,专用公路54.4公里;有各种型号机动车辆837辆,其中载客汽车136辆,载货汽车445辆,特种汽车15辆,摩托车241辆,客运量131.08万人,货运量112.95万吨。全县14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部通行客、货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

  富川火车站富川县已建成公路983.44公里,全县12个乡镇已全部通等级公路,全县137个行政村有135个行政村已通公路,通达率达98.5%;2007年至今,完成通村水泥路55条。全县基本形成了三纵两横为主线的公路交通网络。现207国道、20161省道经过富川。距富川不远的桂林市、梧州市都建有大中型机场,可达世界各地。洛阳——湛江铁路东线经过富川,进入施工阶段。2012年筹措资金1700万元,年内完成古城至福利、新华至路溪、葛坡至龙集、盘坝至扼下、路溪至石头坳、朝东至蚌北、新华至石折井等7个建制村通水泥路项目。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14013208号-4 432k.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